26日環保署召開六輕擴廠案的審查會,其中由六輕委託台大和中山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白海豚的調查報告。其結果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輕排放廢水的影響,而減少族群數量。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都不另人驚訝,不要說是白海豚,同樣是呼吸由六輕排放出來的廢氣,生活在六輕附近的居民都因六輕造成的空污造成的健康風險而死亡,白海豚不只呼吸同樣污染的空氣、還游在酸化的海水裡、因為過漁而吃不到食物,這樣淒慘的狀況跟在寒流被用冷水槍潑水的台北街友有何差別呢?這樣的結果還需要花大筆的經費作研究嗎?
這些定義在網路上的百科全書都可輕易查閱(http://paper.e-info.org.tw/index.php?option=com_acymailing&ctrl=url&urlid=11496&mailid=1108&subid=150735)。生物的熱點為在界定一個受到人類威脅的地理區域保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原文: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s a biogeographic region with a significant reservoir of biodiversity that is under threat from humans )。
例如,分布於菲律賓、印尼、巴布亞之間的三角區塊有超過800種熱帶珊瑚、1500種魚和無數的無脊椎動物就是被公認的「珊瑚三角帶」(Coral triangle)熱點(http://paper.e-info.org.tw/index.php?option=com_acymailing&ctrl=url&urlid=11497&mailid=1108&subid=150735 )。因此,六輕的研究團隊任意借用來「熱點」這個名詞來描述單一物種白海豚出現頻率的高低根本就是的錯誤應用。

然而鯨豚野外觀察資料的累積曠日費時,況且過去這五年來,不管六輕、國光石化、工業局、農委會漁業署、林務局花費超過上千萬的經費進行白海豚的調查研究都是委託同樣一個團隊。而這個團隊所作的白海豚分佈資料也被他們自己列為「極機密檔案」不容其他相關保育研究團體取得比較。更糟的是這些重要的資料因為極機密也無法及時的發表於國際重要的鯨豚學術期刊接受國際同儕的檢驗,因此造成後續在白海豚保育策略的制定上一再的被推延,讓搶救白海豚的努力,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的失去。

因此,就算國光石化停建後近半年了,卻一直不見台灣政府保育主管單位的動作進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與保護區的宣告,就是因為這些未被審查「熱點」謬論陰魂一直纏繞著,害慘了白海豚。筆者與多位國際學者也直接寫信給馬總統、農委會主委表達了白海豚棲地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石沈大海,無法停只這樣錯誤概念的散播。
白海豚所受到的五大威脅包括 棲地消失;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污染;水下噪音;流刺網誤捕。這些鐵證如山的結論早在2007年就由國際鯨豚專家確認,也發表國際學術研究和著書。但是,五年過去了,台灣的政府確依然聽不進這些建言。按照這牛步化的行政效率、錯誤百出的研究,筆者必需要悲觀的說,在IUCN 瀕危物種名錄中,東台灣海峽的族群很可能會未來的幾年就可除名,不是因為我們保育有成,而是他們已完全消失於台灣。到時候是誰殺了白海豚,就不難而知了。
附件為去年和今年兩篇極為重要的研究,歡迎下載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